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登录注册
市县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保动态

发布时间:2023-06-29 14:06 来源:
打印| 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

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叮嘱树牢正确政绩观,“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大党员、干部实干担当、勇毅前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

一、“‘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历史,立下又一座丰碑——

  20217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天安门广场见证历史性盛典。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长期以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神州大地全面打响。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装在心里,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阐释这一决断背后的深思熟虑,称之为“立规矩”“下禁令”。总书记指出,我们块头这么大,不能再走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老路。否则,一说大开发便一哄而上,抢码头、采砂石、开工厂、排污水,又陷入了破坏生态再去治理的恶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当时说给你们‘吃小灶’查安全生产。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把这根“指挥棒”高高举起来,让这盏“红绿灯”真正亮起来,自觉对标对表,多做实事好事,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

——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实干担当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

  “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做到‘两个维护’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

“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十年攻坚,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大步向前,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追求利在长远,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棒接一棒,跑好历史的接力赛。

四、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破土、萌芽、生长,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的有力见证。

政绩观是面镜子,映照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与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领导班子要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就要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辩证统一,折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志在千秋伟业的远大追求,为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供了明确指引。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干事创业的胸襟,也是谋发展、促发展的境界。从黄沙漫天到林木葱葱,从缺衣少食到生活富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右玉历任县委书记展开植树接力,带领人民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党的事业都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推进的,在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中办成的。领导干部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是对的,但要避免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现象。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急的是一时之功,图的是一己之利。只有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才能树牢正确政绩观,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姿态,体现的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新时代十年来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广大党员、干部的进取精神,激扬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中,展现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疫情防控斗争中,镌刻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丰碑上……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决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必须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积极作为、正确作为。对于长期战略任务,必须保持历史耐心,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当下能做的事情做好;对于已经确定下来的任务,必须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不我待的责任心,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

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关键就是看是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不是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既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尊重规律、保持大局稳定和工作连续性,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去,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才是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胜方成大胜。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上,锚定奋斗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就一定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五、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

八百里太行万仞壁立、千峰如削,一渠清水穿山而来。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困扰千年的干旱问题,河南安阳林县数万人民,用近10年时间,在太行山腰生生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定名“红旗渠”。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纪念馆,感慨“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一渠清水润泽一方,造福万千百姓,在时光的沉淀里收获口碑。红旗渠的修建,生动诠释了“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的价值追求,展现了潜绩和显绩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强调要“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指出“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显功看得见、摸得着,折射雷厉作风;潜功不显山、不露水,但关涉长远。显功与潜功辩证统一,标注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崇高境界。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深刻认识到潜绩和显绩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不少显绩之“显”,正是因为聚焦解决群众之“急”、发展之“难”。比如,污染防治攻坚战迫在眉睫,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反腐败斗争重拳出击,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有动真碰硬的意志;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要有说干就干的觉悟……实践中,一些领域的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百姓呼声高、反映强烈,必须马上就办、办一件就要成一件、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把显功、显政、显绩做到群众心坎上。对于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奔着问题去、迎着难题上,不回避、不躲闪,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对于那些事关长远、事关基础的任务,“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就要扎扎实实、稳步有序推进。这些工作不显山露水,政绩也并非一目了然,但有助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长足进步,更是真正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体现。新时代这十年,从长江大保护共促“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再到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无不是长期潜功、潜绩累积而成。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建设农业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都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立竿见影。越是长久基业、长远大计,越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克服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的心态,甘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做打牢基础的事,多谋泽被后人的事,方能积潜功为显功、化潜绩为显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一件一件抓落实,让群众看到变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积小胜为大胜,这样的政绩才能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六、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百姓富起来最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时任山东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带领群众集中力量办了三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正是这三件事,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好”,这位被群众念念不忘的“百姓书记”在病危期间颤颤巍巍写下的话语,正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仰。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强调“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新时代十年,以“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的鲜明导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真挚情怀,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勇毅担当,开展反腐败斗争;以“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的坚定决心,抗击世纪疫情……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奋斗旨在造福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无不闪耀着一个光辉的起点——为了人民。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给人民办事的,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共产党人的政绩。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利益为重。在谋划推进工作时,要顺应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工作落实时,要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才能做俯仰无愧的共产党人,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是共产党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但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当年,林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到农民家里调研,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缺水。在农户家,他想洗把脸,主人端来烩面碗大小的脸盆,只盛了半盆水,还不停“叮嘱”:“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喂牲口哩!”“水在林县是天大的事”,正是深深知晓群众的需求,林县县委迎难而上,果断作出修建红旗渠的正确决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才能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金杯银杯比不上群众的口碑。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带领干部群众治理“三害”,兰考人至今“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谷文昌怀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信仰,带领东山干部群众把人间荒岛变成海上绿洲,“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东山百姓至今的传统。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才能在群众心中树起恒久的丰碑。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标尺,坚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坚决摒弃为了个人功名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防止因政绩冲动而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评价。

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崇高追求,也是新征程上的使命担当。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使一切决策和工作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经得起人民检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七、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道出了干事创业的真谛。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都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拼出来、干出来的,要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仍然要靠拼、要靠干”,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思想、见行动,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都是实干家,只有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信“干部干部,就是要先干一步”的姜仕坤,磨穿了鞋底、跑白了头发,换来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的黄文秀,扎根乡土、奉献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常说“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廖俊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关心的都是一件件具体的民生实事……新时代十年来,无数党员干部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驱,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在不懈奋斗中创造了光辉业绩。实践证明,只有在崇实、务实、求实、做实上下功夫,才能守好初心、担好使命。

大凡想有所作为的领导干部,都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追求。靠什么实现?贪图安逸、不想艰辛创不出佳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干不出实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搞不出真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既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谆谆告诫:“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绝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能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必须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办一项是一项、办一件成一件。

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今天,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唯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才能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无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无论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每一项目标任务,都需要付出百倍努力,来不得半点虚功、容不得丝毫马虎,更不能耍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要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增强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真抓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广大党员干部定能在新征程上拼出一片新天地、干成一番新事业。由此创造的政绩,人民不会忘记,历史必将铭记。

(责任编辑:临江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_张麒)